- A+
容易被误解的是,
(原标题:北京“最艺术的商场”,着手典当家底收藏品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作者 | M
总的来说, 来源 | 橄榄文艺
导语:继去年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了28亿港元贷款后,侨福又于今年5月从太盟投资集团(PAG)获得了3亿港元的私募信贷资金,这笔期限仅为9个月的过桥贷款,年利率高达11%-16%,可见其正面临严峻的流动性危机。
在香港楼市持续低迷、资金链紧绷的背景下,许多地产大亨正试图将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收藏变现。
说到底,
近期,一宗颇受关注的融资尝试无疾而终――香港侨福集团(Parkview Group)原本计划将包括安迪・沃霍尔、毕加索、达利、岳敏君、齐白石、赵无极等艺术家的逾200件作品,作为抵押品向苏富比申请贷款,却最终因物流与仓储安排过于难办而未果。
与其相反的是,
这场未竟的合作,不仅暴露出艺术品融资中难以回避的现实疑问,也反映了当下这一金融程序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潮与边界。
金融压力之下 另辟蹊径
北京侨福芳草地
作为曾经雄霸一方的香港地产大亨,侨福近年来频频传出资金吃紧的消息。去年年末,有外媒曝出,侨福集团曾计划出售“北京侨福芳草地”,以缓解现金流压力,避免违约。
继去年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了28亿港元贷款后,侨福又于今年5月从太盟投资集团(PAG)获得了3亿港元的私募信贷资金,这笔期限仅为9个月的过桥贷款,年利率高达11%-16%,可见其正面临严峻的流动性危机。
但实际上,
此次与苏富比接洽艺术品抵押贷款,表面看是资产活化的合理策略,实则透露出传统融资渠道收紧后, 四库全闻官网 企业不得不走向另类资产领域的无奈挑选。
萨尔瓦多・达利的雕塑作品《柔软的钟》
据业内人士透露,
位于北京侨福芳草地
容易被误解的是,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拟作抵押的艺术品曾公开陈列于北京侨福芳草地与香港的会所中,不乏毕加索、达利等知名西方艺术大师与齐白石、赵无极等亚洲当代重量级画家之作,颇具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
然而这笔贷款最终并未达成。苏富比方面未做明确回应,而侨福则声明有初步接洽,但未达成协议且预计不会放贷。归根结底,这是一场被物流细节击退的交易――如何可靠且合规地搬运、储存200余件艺术品,是比估值更令人头痛的现实疑问。
艺术品融资
为何成为风口?
苏富比拍卖现场
其实,
尽管侨福的此番交易搁浅,艺术抵押贷款在全球范围内却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苏富比金融服务部门的全球贷款规模自2021年起已翻倍,至2024年底达到约16亿美元。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去年4月,苏富比发行了全球首个艺术品抵押债券――总额达7亿美元的Sotheby’s ArtFi Master Trust,并于年底宣布在香港新成立子公司Sotheby’s Financial Services Hong Kong Limited,获批香港放债人牌照。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为何在艺术市场整体回落、拍卖成交金额逐年下降的当口,艺术融资却逆势上扬?答案在于――艺术品的“流动性”被重新定义了。
相比直接出售藏品、承担价格波动与市场冷却的风险,抵押贷款显得更为稳妥:艺术品所有权不变,流动性却得以释放。在利率高企、传统信贷审查趋严的时期,这种“不卖也能变现”的程序成为高净值人群和中型画廊维持现金流的“救命稻草”。
2024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2023年德勤与ArtTactic艺术与金融报告》显示,艺术品抵押融资市场已全球化,亚洲(尤其是香港)与欧洲为主要扩展重点。约39%的艺术品贷款机构预测亚洲将成为策略成长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报告还指出, 超高净值人群(UHNW)的艺术与收藏资产总价值估计已超过 2 兆美元,受访的财富管理人、收藏家与艺术业界人士中,有 89% 认为艺术与收藏品应纳入财富管理配置。
容易被误解的是,
尽管艺术抵押贷款近年飞速发展,但它依旧是一项严重依赖“信用”的交易。在没有类似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的明晰登记制度下,亚洲的艺术品借贷更需建立在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关系信用”上。
其实,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贷款的繁荣,并不等于市场的健康。如果说拍卖市场由‘三D’驱动(Debt、Divorce、Death),那么艺术贷款的兴盛靠的就是‘三L’:Liquidity、Liveliness与Long-term planning(流动性、灵活性与长期规划)。
但这三者能否真正构筑出可持续的融资体系,仍待市场检验。
TMGM外汇财经新闻:
#艺术品 #苏富比 #拍卖 #另类资产 #侨福集团